世襲制與禪讓制區別在哪里呢?世襲制的優點、禪讓制的實質是什么呢?下面小編來為大家解析。
禪讓制與世襲制
禪讓制:中國統治者更迭的一種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將統治權讓給他人。形式上,禪讓是在位君主自愿進行的,是為了讓更賢能的人統治國家。通常,禪讓是將權力讓給異姓,這會導致朝代更替,稱為“外禪”;而讓給自己的同姓血親,則被稱為“內禪”,讓位者通常稱“太上皇”,不導致朝代更替。
世襲制取代禪讓制,標志著部落分散統治結束和奴隸制國家的誕生。從恩格斯的國家的產生觀點來看,國家才是階級對立的產物,而世襲或者禪讓都不過是統治階層的一種延續方式,所以不存在直接因果關系。
打破了以前模糊的界限,統治者就是統治者,被統治者永遠是被統治者。這樣固定的社會分層可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統治者想著如何統治,被統治者想著如何為主子服務)如商朝就創造了繁榮的青銅文明,而王位禪讓只是在不大的原始社會,這種不是嚴格的角色分工隨著生產力的進步阻礙社會發展,還是分工好,王位世襲是這種分工的保證。
例證
西周實行王位世襲制,此制度是與宗法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宗法制度是由原始社會末期的父系家長制演變而來的,是以嫡長子繼承制為基本特點的權力分配制度。周王為天下的大宗,其嫡長子為宗子,是王位繼承者,稱世子;庶子為小宗,周王封其為諸侯,或留在中央為卿、大夫。諸侯、卿大夫或士,各為本支的大宗,其嫡長子為職祿繼承者;庶子為小宗,再分封。此小宗又為本支的大宗。如此推演無窮。周王被視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臨人間,所以稱“天子”。這是“君權神授”觀念,而自此這種王位世襲制度就逐步完善起來。
“世襲制”就是古代皇帝下臺后,將皇帝的九五之尊轉給自己的兒子。世襲制就是名號、爵位以及財產等按照血統關系世代傳承,這種傳承主要有“家長”的傳承,諸侯國的傳承。“家長”的傳承還可分為父系與母系。執政的君主也有承接,君主與君主之間可能有血緣關系,但不一定就是直系,有的是兄傳弟,也有的是叔傳侄;有的是受命于王,還有的是搶班奪權、謀權篡位,故而不在世襲之例。
世襲制從大禹打破“禪讓制”,傳位給他的兒子啟就開始了。
這是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帝位及爵位世代相傳的制度,取代原來的禪讓制而出現。如,奴隸社會的王位世襲制、秦始皇首創的帝位世襲制,還有西漢初期分封的同姓諸侯王,以及唐朝割據的藩鎮都是世襲的。這種世襲制通常有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兩種方式,具有極強的封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