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電車難題
英文:Trolly Problem
領域:倫理學
提出者:菲利帕·福特
相關電影:[天空之眼](2016)
——詳細解釋——
利用“天眼”這個天然的上帝視角,把“是否應該殺一個無辜的小女孩去救80個人”的經典“電車難題”直接拋向選擇困難的英國人,也拋向觀眾。
將一個原本只是功利主義與康德的道德義務論分歧,直接上升至現代戰爭所面臨的四個附屬選項——法律問題、政治問題、道義問題和輿論問題。
在內閣大臣、司法部部長、外交部部長坐而論道的推諉中,我們看到的是,這輛陷入雙重險境的“電車”,是如何一次次在故事的討論中被抽絲剝繭、打磨拋光。
然后永遠不回頭地駛向了通往政府利益最大化的陽光大道:司法部部長認為,向一個并未處于交戰狀態的友國投一顆炸彈,并不是一個法律問題,而是一次迫切的軍事需要。
痛快的美國國務卿指出,“加入恐怖分子的那一刻,他們便永遠不受國家保護而成為了美國人民的敵人。”他掛掉電話向秘書聳肩的表情,仿佛嘲笑著磨磨唧唧的英國大臣。
似乎一直占據道德制高點的女人,終于在一連串的反駁后指出了這個利益天平中的責任實質:對80個民眾的死亡負責的是青年黨,對女孩死亡負責的則是英國政府;對輿論恐懼的政府頻頻質疑視頻的保密性,“那些網站視頻連革命都能煽動”。
在這個不存在正確選項的單選題中,事實上根本就沒有道義。正如埃斯庫羅斯所說:“在戰爭中,第一個倒下的是真理”。
電影中,凱瑟琳做出了犧牲小女孩兒的決定,扮演凱瑟琳的海倫·米倫希望電影結局后能有一場投票,或者讓觀眾討論究竟誰對誰錯。
她說:“電影總是喜歡絕對性:從今以后幸福生活,好人干掉壞人,或者像當下女英雄殺死女反派。但是這部電影跟絕對性無關。凱瑟琳的行為同時兼具了正確性和錯誤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