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壯族三月三的來歷

壯族三月三的來歷

發布時間 : 2017-02-06 19:56:42

  廣西"壯族三月三"即將到來了,大家知道這個節日是怎樣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壯族三月三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歡迎大家閱讀!

  壯族三月三,是壯族除了春節外最隆重的節日,也是壯族的歌節和情人節,具體時間并不僅僅指三月三這天,而是農歷二月以后直到三月三的這段時間里,其中龍祭是不可少的活動。

  三月三到了,四方的客人來了,熱情的壯家人早就備好花米飯、花雞蛋、米酒,擺上竹竿、敲起竹竿并邀請客人一起跳竹竿舞,端上米酒唱起迎賓曲來迎接四方的“貝儂”——壯家人的親人、朋友。

  壯族的三月三除了有背彩蛋,有花米飯飯以外,還有一個傳統的習俗“搶花炮”,搶花炮,在農歷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后,壯族地區民間會自發組織搶花炮運動。

  男女老少都會穿上節日盛裝,天剛亮就爭先恐后地奔向活動場所,搶得花炮的人被認為來年最有福氣,也最受姑娘青睞。

  參與搶花炮的每支隊有8人,隊員通過突破、擋人、變向、快沖等方式沖進對方炮臺,將花炮放入算得分。

  規則類似于西方的橄欖球運動,故被稱為“東方橄欖球”。

  傳統的“花炮”是一個鐵制圓環,直徑約5厘米,外用紅布或紅綢纏繞。

  比賽場地通常設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數,也不分隊數,每炮必搶,三炮結束。

  然后置于送炮器上。

  送炮器即鐵炮,內裝火藥,然放后即把花炮沖上天空,待花炮落下時參加者均可奮勇爭奪。

  廣西南寧、百色兩地傳統的送炮器的形狀最為美觀,外現為六角柱形,六邊飾有圖案、花紋,共分三層,底層為稍大的六角柱,柱角鑲上桂花邊;中層較細,攜有各類形態的大小人像;上層為喇叭狀開口。

  "搶花炮"始于閩粵商人到此經商,由于信奉"媽祖",興建廟宇祭祀。

  在"媽祖"生日農歷"三月廿三"舉行大型廟會祭祀活動時舉行的。

  "搶花炮"運動,每年廟會燃放三枝花炮。

  第一炮:命名為"發財炮",意示搶得第一炮,得炮者當年財運來到,生意一定興隆,紅火。

  第二炮:命名為"添丁炮",意示搶得第二炮,得炮者愛人當年定能懷上男孩。

  為你添丁,延續香火。

  第三炮:命名為"如意炮",意示搶得第三炮,得炮者當年生意、生產、生活各方面順順當當、天隨人愿、萬事如意。

  在神權統治時代,由于人們的思想素停留在歷史局限,封建意識濃厚,所以"搶花炮"得到廣大青年的積極參與。

  因此規模、場面逐年增大,非常熱鬧。

  加上三枝花炮吉祥物,都是經過廟宇殺豬宰羊供奉過,更相信他的靈驗。

  此種思想意識一直延襲到解放后的五十年代末。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適應的傳播,普及除舊立新、破除迷信,這種封建意識才逐漸淡化。

  六十年代,在極左路線的影響下,民族花炮節被定性為封建迷信,活動遭到禁錮后中斷。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花炮節得以恢復,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通過新聞媒體的報道、傳播,"搶花炮"活動被確認為少數民族傳統的體育活動,具有競技性、被譽為"東方橄欖球"。

  搶花炮"項目已在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舉辦八屆,已在全國得到普及及推廣。

  "搶花炮"這一體育運動項目將會隨著時代進步、發展得到升華。

  跨出國門,走向世界。

  壯族三月三的來歷

  三月三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媧摶[tuán]土造人,繁衍后代,豫東一帶尊稱伏羲為“人祖爺”,在淮陽(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廟,由農歷二月二到三月三為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南船北馬,都云集陵區,朝拜人祖。

  農歷三月三,還是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晚清《都門雜詠》里有一首七言詩是這樣描寫當年廟會之盛況的:“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里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揚。”傳說西王母原是我國西部一個原始部落的保護神。她有兩個法寶:一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壽的仙桃——蟠桃。神話傳說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來的西王母仙丹后飛上月宮的。此后,在一些志怪小說中,又把西王母說成是福壽之神。

  農歷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壽誕。真武大帝全稱“北鎮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于上古軒轅之世,華歷三月三日,是道教中主管軍事與戰爭的正神。各地的道教宮觀(如:湖北武當山、江西龍虎山、安徽齊云山、四川青城山)在三月三日這一天都要舉行盛大的法會,道教信徒們也會在這一天到宮觀廟宇中燒香祈福,或在家里頌經祈禱。“真武山太上真武碑記”對真武大帝的來歷和國內主要的真武道場以及真武“救軍旅之禍”的“仁人之心”都作了簡明而藝術地闡釋。說明了人們在三月三紀念真武大帝的來由和意義。

  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漢代定為節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潔)于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為大絜”(《后漢書·禮儀志上》)。后又增加了臨水宴賓、踏青的內容。晚上,家家戶戶在自己家里每個房間放鞭炮炸鬼,傳說這天鬼魂到處出沒。

  農歷三月三也是通靈人士,如女巫、神漢等宴請鬼神的日子。在這一天通靈人士常聚在一起歡慶,并擺宴席宴請鬼神,以感謝他們賦予自己的神通能力。

  壯族三月三的由來

  三月三也是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壯族人稱“窩埠坡”或“窩坡”,原意為到垌外、田間去唱歌,所以也稱“歌圩節”也有稱是為紀念劉三姐,因此也叫“歌仙會”。

  關于它的來歷,民間有許多動人的傳說。

  一說古代有一對情人,經常唱山歌來表達愛意。

  但由于封建禮教的束縛,兩人不能結為夫妻,于是他們雙雙殉情。

  人們為了紀念這對情侶,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傳說最廣是關于劉三姐的:壯族歌仙“劉三姐”經常用山歌歌頌勞動和愛情,揭露財主們的罪惡。

  有一年的三月初三,劉三姐在山上砍柴時,財主派人砍斷了山藤,使她墜崖身亡。

  后人為了紀念這位歌仙,便在這天聚會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這些傳說現已難于考證,但在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記》中就有記載:“壯人于谷熟之際,擇日祭神,男女盛會作歌。

  ”這說明當時的歌圩也很興盛。

  宋元以后,壯族山歌的發展尤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娛樂和男女談情說愛的場所,并出現了拋繡球的游戲。

  女子將繡球拋給自己心愛的男子后,雙雙退出歌場,互贈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萬人參加的大型活動。

  到1934年編的《廣西各縣概況》記載,當時廣西有歌圩活動的就有二十六個縣,幾乎遍布廣西各地。

  壯族對歌的場所叫歌坪,壯語“歡龍洞”。

  意思是到田間唱,也叫“歡窩敢”,即到巖洞外唱歌。

  屆期,人們用楓樹葉、黃花草、三月花煮染糯米飯,以祭奠劉三姐,并自己食用,俗說食此可以像花木一樣興旺茁壯。

  壯族歌墟,是壯族傳統文化的結晶,它是在長期歷史過程中形成的。

  關于它的來歷,有許多動人的傳說。

  其中以“賽歌擇婿”的故事流傳最廣。

  傳說在很久以前,一位壯族歌師的女兒,品貌端序、美麗,歌聲婉轉清脆。

  歌師一心想為女兒選一個歌才、人品都出眾的青年做女婿。

  消息傳開,男青年一批接一批前來賽歌,負者自然離去,歌才最好的一個小伙子留下來與歌師的女兒成了親,他們的結合被傳為佳話。

  從此,男女青年借歌傳情擇偶。

  就形成了歌墟。

  壯族三月三的習俗

  1、包五色糯米板

  節前家家準備五色糯米板和彩蛋。

  人們采來紅蘭草、黃飯花、楓葉、紫蕃藤、用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紅、黃、黑、紫、白五色糯飯。

  相傳,這種食品是深得仙女們的贊賞后流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祭祀歌仙劉三姐的。

  吃了這種飯,人丁興旺,身體健壯。

  彩蛋則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際傳達情感的物品。

  壯家人喜愛五色飯,把它作為幸福吉祥的象征。

  除了農歷三月初三外,社日、中元節,甚至過年等,也有人做五色糯米飯吃。

  在孩子滿月、新居落成等喜慶日子里,也要蒸煮五色飯分送左鄰右舍。

  壯人也愛楓葉,認為楓葉能“除邪驅鬼”,給人帶來吉利和平安。

  所以,農歷三月三做五色飯的時候,家家戶戶門口都插上一枝精心挑選的楓葉。

  甚至做五色飯的染料渣,也要撒在房屋外圍的墻腳下,以求驅邪保平安。

  2、搶花炮

  在農歷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后,廣西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民間會自發組織搶花炮運動。

  男女老少都會穿上節日盛裝,天剛亮就爭先恐后地奔向活動場所,搶得花炮的人被認為來年最有福氣,也最受姑娘青睞。

  參與搶花炮的每支隊有8人,隊員通過突破、擋人、變向、快沖等方式沖進對方炮臺,將花炮放入算得分。

  規則類似于西方的橄欖球運動,故被稱為“東方橄欖球”。

  傳統的“花炮”是一個鐵制圓環,直徑約5厘米,外用紅布或紅綢纏繞。

  比賽場地通常設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數,也不分隊數,每炮必搶,三炮結束。

  3、繡球傳情

  歌圩的繡球是姑娘們在節前趕制的工藝品,制作工藝都很精巧,個個都是絲織工藝品:十二花瓣連結成一個圓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著一年中的某個月份,上面繡有當月的花卉。

  有些繡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

  繡球內裝豆粟或棉籽。

  球上連著一條綢帶,下墜絲穗和裝飾的珠子,象征著純潔的愛情。

  傳說靖西縣舊州古鎮,貧窮人家的兒子阿弟愛上了鄰村的姑娘阿秀。

  阿秀在一次趕圩時,被鎮上一個惡少看上了,要娶阿秀為妻,阿秀以死相脅,誓死不從。

  惡少賄賂官府,將阿弟判了死刑并關進地牢,等待秋后問斬。

  阿秀哭瞎了雙眼后,開始為阿弟縫制繡球。

  針扎破了手,血流在了繡球上。

  經過九九八十一天,繡球做好了。

  阿秀用變賣了手飾的錢和家中的積蓄,買通了獄卒,見到了已被折磨的骨瘦如柴的阿弟,阿秀從身上取出繡球戴在了阿弟的脖子上。

  這時,奇跡出現了,只見靈光一閃,阿秀、阿弟和家人便不見,等醒來時,已躺在遠離惡魔的一處美麗富饒的山腳下。

  后來,阿秀和阿弟結婚了,生了一兒一女,靠著自已勤勞的雙手,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這就是繡球的由來。

  4、打扁擔

  打扁擔是傳統的自娛自樂活動,每一個壯家人都是打著堂的演員,婦女的動作輕巧優美,男子的動作剛勁有力,自娛自樂的“打著堂”,寄托著壯族人民祈望豐收的愿望。

  打扁擔的舞蹈形式有雙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種套式。

  舞者多為雙數。

  表演者手拿扁擔,圍在長凳或舂米槽旁,有節奏地時而敲打板凳,時而互相撞擊扁擔。

  扁擔在手中運用自如,或正面、或反面、或側面敲打,發出的聲音或脆、或沉,聲聲相異,形成節奏明快、起伏有致的韻律。

  在扁擔不斷相擊中,表演者不停地穿花轉動,更使人眼花繚亂。

  技巧嫻熟的各種動作,在聲聲扁擔撞擊聲中輕松完成。

  5、對歌談情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進行交際的好時機。

  每逢歌圩,方圓數十里內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點。

  小伙子在歌師的指點下與中意的姑娘對歌。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動唱“游覽歌”,觀察物色對手,遇到合適的對象,便唱起見面歌、邀請歌。

  女方若有意就答應。

  男青年再唱詢問歌,彼此有了情誼,唱愛慕歌、交情歌。

  歌詞皆即興發揮,脫口而出。

  若姑娘覺得眼前的小伙子人才、歌才都滿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將懷中的繡球贈與意中人,“他”則報之以手帕、毛巾之類的物品,然后歌聲更加甜蜜,遂訂秦晉之好。

  對歌前,劉三姐的神像由眾人抬著游行一周,人們祈求她賜予歌才,保佑三月三歌圩人人對歌如意。

  人們敬完了歌仙劉三姐,爭相亮開歌喉,相互對唱,歌聲此起彼落。

  男女老少在這歌圩中度過一個個不眠之夜。

  6、打銅鼓

  廣西的一些少數民族素來有在節日慶典或祭祀中擊打銅鼓的習慣,這一風俗一直沿襲至今,現在東蘭、天峨等地壯族群眾每年過三月三和春節,都安、巴馬、大化等地瑤族群眾過祝著節,南丹瑤族舉行葬禮祭祀,南丹中堡苗族過春節或遇上喜慶時都要以擊銅鼓的方式表示慶賀或悼念之情。

  銅鼓是壯族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不僅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征,也曾是傳遞戰爭信號、陪葬和祭祖驅邪的器物使用。

  壯族每逢婚喪嫁娶、喬遷新居和盛大節日,都有打銅鼓、唱山歌的習慣,銅鼓文化已經成為壯族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流傳在壯族地區的銅鼓舞,表演時,一般是將四面銅鼓掛在村前的大榕樹上,由四個小伙子敲擊,作為伴奏;前面置一大皮鼓,由一老鼓手雙手持棍敲擊,他是舞蹈的主要表演者。

  他邊敲鼓,邊舞蹈,有正面打、抬腿打、轉身打、翻身打等各種擊鼓動作,節奏由慢到快,反復變化,舞姿靈活敏捷。

  另有兩個小伙,一個左肩扛竹筒,右手持竹棍邊敲竹筒邊舞,另一個拿雨帽為擊鼓者扇涼,邊扇邊舞,三人彼此穿插跳躍,配合自然協調,場面熱烈,情緒歡騰。

  7、碰彩蛋

  彩蛋是把熟雞蛋染成彩色用以傳情之物。

  小伙子在歌圩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讓碰,如果有意就讓小伙子碰。

  蛋碰裂后兩人共吃彩蛋,這就播下了愛情的種子。

  如今,碰彩蛋有了“碰碰碰,碰出好運氣”的意頭。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最大看欧美片网站| 国产成人av三级在线观看| 一级国产a级a毛片无卡| 日本高清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男女生差差差很痛的app| 国产偷国产偷精品高清尤物| 亚洲精品无码少妇30P| 一级一级特黄女人精品毛片视频| 日本精品www色|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无码| 波多野结衣被三个小鬼| 免费被靠视频动漫| 老熟女五十路乱子交尾中出一区 |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午夜福利| 国产主播在线一区| 91九色视频无限观看免费|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 | 成人午夜私人影院入口| 久久久久夜夜夜精品国产|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级黄色大片| 欧美日韩不卡高清| 亚洲精品无码人妻无码| 男人边吃奶边爱边做视频国产| 午夜不卡久久精品无码免费|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区 | 18禁男女无遮挡啪啪网站 | 国产老妇伦国产熟女老妇高清| aⅴ精品无码无卡在线观看| 少妇厨房愉情理9仑片视频|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资源网| 日本三级欧美三级| 久久国产精品99国产精|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语自制| 亚洲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a人片| 亚洲欧美国产精品专区久久| 污视频在线看网站| 亚洲综合小视频| 特级毛片aaaaaa蜜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