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三月三是中國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時在農歷三月初三。其中以壯族為典型,一提到三月三,人們就會聯想到“中國廣西”,2014年“壯族三月三”申遺成功, 三月三將廣西壯族及各民族文化推上了國際舞臺,每年三月三廣西全區人民享有兩天假期。
三月三古稱上巳(sì)節,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魏晉以后,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后代沿襲,遂成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節日。農歷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壽誕。真武大帝全稱“北鎮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于上古軒轅之世,農歷三月三日。
三月三是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是壯族最古老的情人節,古代壯鄉(包括受壯文化影響的壯區各族)少年少女趕歌坡,拋繡球,“山歌傳情,繡球傳愛”。壯族人也稱“窩埠坡”或“窩坡”,原意為到垌外、田間去唱歌,所以也稱“歌圩節”也有稱是為紀念劉三姐,因此也叫“歌仙會”。
農歷三月初三,清明過后,草長鶯飛,柳綠花繁。溱水與洧水交匯的河邊,一犁杏雨幽幽,三徑桑云淡淡,萬物萌動,春情勃發。河水對面正在舉行一年一度的消災除邪的祓禊儀式,青年人在河邊或是相互追逐,或是撩水嬉戲。這時一對少年男女踏著柔軟的青草,各自手拿一棵蘭花,心領神會地踱到河邊,走到一起。
三月三的習俗
三月三的習俗怎么樣呢?三月三的習俗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三月三的習俗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1、包五色糯米板
節前家家準備五色糯米板和彩蛋。
人們采來紅蘭草、黃飯花、楓葉、紫蕃藤、用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紅、黃、黑、紫、白五色糯飯。
相傳,這種食品是深得仙女們的贊賞后流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祭祀歌仙劉三姐的。
吃了這種飯,人丁興旺,身體健壯。
彩蛋則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際傳達情感的物品。
壯家人喜愛五色飯,把它作為幸福吉祥的象征。
除了農歷三月初三外,社日、中元節,甚至過年等,也有人做五色糯米飯吃。
在孩子滿月、新居落成等喜慶日子里,也要蒸煮五色飯分送左鄰右舍。
壯人也愛楓葉,認為楓葉能“除邪驅鬼”,給人帶來吉利和平安。
所以,農歷三月三做五色飯的時候,家家戶戶門口都插上一枝精心挑選的楓葉。
甚至做五色飯的染料渣,也要撒在房屋外圍的墻腳下,以求驅邪保平安。
2、搶花炮
在農歷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后,廣西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民間會自發組織搶花炮運動。
男女老少都會穿上節日盛裝,天剛亮就爭先恐后地奔向活動場所,搶得花炮的人被認為來年最有福氣,也最受姑娘青睞。
參與搶花炮的每支隊有8人,隊員通過突破、擋人、變向、快沖等方式沖進對方炮臺,將花炮放入算得分。
規則類似于西方的橄欖球運動,故被稱為“東方橄欖球”。
傳統的“花炮”是一個鐵制圓環,直徑約5厘米,外用紅布或紅綢纏繞。
比賽場地通常設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數,也不分隊數,每炮必搶,三炮結束。
3、繡球傳情
歌圩的繡球是姑娘們在節前趕制的工藝品,制作工藝都很精巧,個個都是絲織工藝品:十二花瓣連結成一個圓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著一年中的某個月份,上面繡有當月的花卉。
有些繡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
繡球內裝豆粟或棉籽。
球上連著一條綢帶,下墜絲穗和裝飾的珠子,象征著純潔的愛情。
傳說靖西縣舊州古鎮,貧窮人家的兒子阿弟愛上了鄰村的姑娘阿秀。
阿秀在一次趕圩時,被鎮上一個惡少看上了,要娶阿秀為妻,阿秀以死相脅,誓死不從。
惡少賄賂官府,將阿弟判了死刑并關進地牢,等待秋后問斬。
阿秀哭瞎了雙眼后,開始為阿弟縫制繡球。
針扎破了手,血流在了繡球上。
經過九九八十一天,繡球做好了。
阿秀用變賣了手飾的錢和家中的積蓄,買通了獄卒,見到了已被折磨的骨瘦如柴的阿弟,阿秀從身上取出繡球戴在了阿弟的脖子上。
這時,奇跡出現了,只見靈光一閃,阿秀、阿弟和家人便不見,等醒來時,已躺在遠離惡魔的一處美麗富饒的山腳下。
后來,阿秀和阿弟結婚了,生了一兒一女,靠著自已勤勞的雙手,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這就是繡球的由來。
4、打扁擔
打扁擔是傳統的自娛自樂活動,每一個壯家人都是打著堂的演員,婦女的動作輕巧優美,男子的動作剛勁有力,自娛自樂的“打著堂”,寄托著壯族人民祈望豐收的愿望。
打扁擔的舞蹈形式有雙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種套式。
舞者多為雙數。
表演者手拿扁擔,圍在長凳或舂米槽旁,有節奏地時而敲打板凳,時而互相撞擊扁擔。
扁擔在手中運用自如,或正面、或反面、或側面敲打,發出的聲音或脆、或沉,聲聲相異,形成節奏明快、起伏有致的韻律。
在扁擔不斷相擊中,表演者不停地穿花轉動,更使人眼花繚亂。
技巧嫻熟的各種動作,在聲聲扁擔撞擊聲中輕松完成。
5、對歌談情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進行交際的好時機。
每逢歌圩,方圓數十里內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點。
小伙子在歌師的指點下與中意的姑娘對歌。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動唱“游覽歌”,觀察物色對手,遇到合適的對象,便唱起見面歌、邀請歌。
女方若有意就答應。
男青年再唱詢問歌,彼此有了情誼,唱愛慕歌、交情歌。
歌詞皆即興發揮,脫口而出。
若姑娘覺得眼前的小伙子人才、歌才都滿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將懷中的繡球贈與意中人,“他”則報之以手帕、毛巾之類的物品,然后歌聲更加甜蜜,遂訂秦晉之好。
對歌前,劉三姐的神像由眾人抬著游行一周,人們祈求她賜予歌才,保佑三月三歌圩人人對歌如意。
人們敬完了歌仙劉三姐,爭相亮開歌喉,相互對唱,歌聲此起彼落。
男女老少在這歌圩中度過一個個不眠之夜。
6、打銅鼓
廣西的一些少數民族素來有在節日慶典或祭祀中擊打銅鼓的習慣,這一風俗一直沿襲至今,現在東蘭、天峨等地壯族群眾每年過三月三和春節,都安、巴馬、大化等地瑤族群眾過祝著節,南丹瑤族舉行葬禮祭祀,南丹中堡苗族過春節或遇上喜慶時都要以擊銅鼓的方式表示慶賀或悼念之情。
銅鼓是壯族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不僅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征,也曾是傳遞戰爭信號、陪葬和祭祖驅邪的器物使用。
壯族每逢婚喪嫁娶、喬遷新居和盛大節日,都有打銅鼓、唱山歌的習慣,銅鼓文化已經成為壯族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流傳在壯族地區的銅鼓舞,表演時,一般是將四面銅鼓掛在村前的大榕樹上,由四個小伙子敲擊,作為伴奏;前面置一大皮鼓,由一老鼓手雙手持棍敲擊,他是舞蹈的主要表演者。
他邊敲鼓,邊舞蹈,有正面打、抬腿打、轉身打、翻身打等各種擊鼓動作,節奏由慢到快,反復變化,舞姿靈活敏捷。
另有兩個小伙,一個左肩扛竹筒,右手持竹棍邊敲竹筒邊舞,另一個拿雨帽為擊鼓者扇涼,邊扇邊舞,三人彼此穿插跳躍,配合自然協調,場面熱烈,情緒歡騰。
7、碰彩蛋
彩蛋是把熟雞蛋染成彩色用以傳情之物。
小伙子在歌圩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讓碰,如果有意就讓小伙子碰。
蛋碰裂后兩人共吃彩蛋,這就播下了愛情的種子。
如今,碰彩蛋有了“碰碰碰,碰出好運氣”的意頭。
擴展閱讀:節日飲食
薺菜煮雞蛋
農歷三月三,人們有吃地菜煮雞蛋的習俗。
薺菜又稱地菜、田兒菜等,是生長在田頭地角的一種野菜。
雖說是野菜,卻鮮香可口、營養豐富。
民諺曰:“三月三,薺菜當靈丹。”“三月三,薺菜煮雞蛋。”
艾葉糍粑
農歷三月三是艾草生長茂盛且最為鮮嫩的時節,艾葉糍粑也成了“三月三”必吃的美食。
烏米飯
畬族,家家都做烏米飯,全家共餐,饋贈親友,歡度“烏飯節”。
傳說,唐代畬族英雄雷萬興率起義軍抗擊官軍圍剿,以烏稔果充饑而軍威大振,于三月三這天突圍成功,連戰連捷。
畬民為紀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烏米飯,集會對歌。
五色糯米飯
每年農歷三月初三,,廣西各族人民普遍制作五色糯米飯。
壯家人十分喜愛五色糯米飯,把它看作吉祥如意、五谷豐登的象征。
春餅
三月初三,上巳日也有一種食俗,就是吃“春餅”,把面趕成薄薄的餅,把雞蛋煮熟剝去皮,搗碎,有的人家還加進去蒜泥,把薄餅卷起來吃,有的地方暖得早,已經有了小蔥,用春餅卷小蔥吃。
蒿子粑
三月三吃蒿子粑,與傳統習俗有關。
三月初三古稱“上巳節”,民間又稱為“鬼節”。
傳說這一天,人的魂魄容易被東游西蕩的鬼迷惑,樸實憨厚的鄉民們認為,必須吃這種帶有野味的蒿子粑,才能把人的魂兒“粑”(粘)住,不為邪惡所侵。
三月三的由來
三月三也是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壯族人稱“窩埠坡”或“窩坡”,原意為到垌外、田間去唱歌,所以也稱“歌圩節”也有稱是為紀念劉三姐,因此也叫“歌仙會”。
關于它的來歷,民間有許多動人的傳說。
一說古代有一對情人,經常唱山歌來表達愛意。
但由于封建禮教的束縛,兩人不能結為夫妻,于是他們雙雙殉情。
人們為了紀念這對情侶,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傳說最廣是關于劉三姐的:壯族歌仙“劉三姐”經常用山歌歌頌勞動和愛情,揭露財主們的罪惡。
有一年的三月初三,劉三姐在山上砍柴時,財主派人砍斷了山藤,使她墜崖身亡。
后人為了紀念這位歌仙,便在這天聚會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這些傳說現已難于考證,但在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記》中就有記載:“壯人于谷熟之際,擇日祭神,男女盛會作歌。
”這說明當時的歌圩也很興盛。
宋元以后,壯族山歌的發展尤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娛樂和男女談情說愛的場所,并出現了拋繡球的游戲。
女子將繡球拋給自己心愛的男子后,雙雙退出歌場,互贈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萬人參加的大型活動。
到1934年編的《廣西各縣概況》記載,當時廣西有歌圩活動的就有二十六個縣,幾乎遍布廣西各地。
壯族對歌的場所叫歌坪,壯語“歡龍洞”。
意思是到田間唱,也叫“歡窩敢”,即到巖洞外唱歌。
屆期,人們用楓樹葉、黃花草、三月花煮染糯米飯,以祭奠劉三姐,并自己食用,俗說食此可以像花木一樣興旺茁壯。
壯族歌墟,是壯族傳統文化的結晶,它是在長期歷史過程中形成的。
關于它的來歷,有許多動人的傳說。
其中以“賽歌擇婿”的故事流傳最廣。
傳說在很久以前,一位壯族歌師的女兒,品貌端序、美麗,歌聲婉轉清脆。
歌師一心想為女兒選一個歌才、人品都出眾的青年做女婿。
消息傳開,男青年一批接一批前來賽歌,負者自然離去,歌才最好的一個小伙子留下來與歌師的女兒成了親,他們的結合被傳為佳話。
從此,男女青年借歌傳情擇偶。
就形成了歌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