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引進片
拼音:yinjinpian
詞性:電影工業
相關電影:[亡命天涯]、[泰坦尼克號]、[金剛狼3]、[美女與野獸]
——基本釋義——
①國外進口影片
②采取分賬的利潤分配方式
——詳細解釋——
最早的引進片應當算那些放西洋景的大匣子,北方叫“拉洋片”,放的是外國景物風俗圖片,如“海德公園”、“比薩斜塔”、“香榭舍宮”,配以唱詞和鑼鼓,老百姓圖瞅個異域的新鮮。
1905年,醉心西洋景之神奇的任景豐、劉仲倫,拍出了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這段故事在夏雨演的[西洋鏡] 里有過戲劇性敷演——假如不把皮影戲意淫為原始電影的話,舶來品的安家落戶,
即為中國電影的誕生。
到1930年代,中國電影史上第一次長足發展與引進片的繁榮密不可分。那時好萊塢電影同現在一樣,在市場占著絕對優勢,從旁影響圓熟了一批國產商業片的結構與技巧,[大路]、[小玩意] 的導演孫瑜更往美國接受專業電
影教育;蘇聯片雖引進不多,激昂的左翼電影人一直懷著高昂熱情學習蒙太奇理論,翻譯了普多夫金的許多著作,對思維方式的影響更勝于技巧理論。
▲1990年代中期開始的分賬片改革,首次讓新中國影迷與世界同步。
1994年,中國廣電部電影局下發了“348號文件”,授權中影公司以分賬形式引進十部大片。新的時代開啟,似乎會延續到世界末日。
[亡命天涯] 的海報上有一條非常著名的宣傳語,叫做“改革年代,激烈論爭,電影市場,風險上映”——真有種要上斷頭臺的感覺。事實上,“風險”最終還是變成了“危險”,在北京僅放映七天就被迫下檔,元旦又重映了一輪,最終拿到140萬票房。全國票房是2500萬,跟后來的分賬片完全不在一個級別上。所以,[亡命天涯] 作為一部電影所產生的影響并沒有多么了不起,它應該被記住,因為它是改革之初的犧牲品,從它以后,反對分賬的聲音失去了市場,變得越來越小。
但1999年,十部變成了20部;今年又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了14部3D或IMAX,看上去不會再錯過任何大片了。
1994年11月公映的[亡命天涯],比美國首映晚了15個月。其后的18年間,時差不斷縮小,個別電影甚至比老美更早看到。從1994年底的[亡命天涯],1995賀歲檔的】[紅番區] (港片曾經也算分賬片),再到隨后的[真實的謊言],大片漸漸出現在人們視野之中。
最先感受到震動的是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震得最厲害的則是票價,從二十幾元一路飆升到四五十元,據說[真實的謊言]曾被炒高到一百多。
這一時期還誕生了中國偷票房的奠基人,他是一名售票員,把三千多元票款藏在了套袖里。
今天,套袖已經難得一見,偷票房卻越來越普遍,其中折射的,是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了。巨大的經濟利益也在考驗中國的人情社會,以前家里有在影院的親戚,很容易就能混進去看免費片,起初,進行首輪放映的城市只有20個左右,如今卻蔓延到了幾乎所有的二線城市。
從2000年后漸漸多起來的“批片”就是妥協的一種,以買斷的方式發行,中低成本影片居多,質量則比早先的買斷片好。“國產片保護月”也容易被歸為“中國特色”,但這更多是由經濟而非政治所決定的,幕后的推動力量是拍著商業片的中國人。
這與2004年出臺的20部分賬片必有六部非美片的補充規定一樣,打著“文化多元”的旗號,其實是變相降低分賬片的競爭力。至于那些帶著政治任務下凡的主旋律電影,不但搶占分賬片的空
間,也欺負其它體制外國產片。
嫁與東風誰都管譯制、配音、宣發、檔期諸多因素也參與打造引進片命運的分岔點。2009年[暮光之城Ⅱ] 就因為配音太爛,被粉絲狂轟亂炸。其實觀眾的挑剔正有引進片20年的滲透功勞在內。一波波美式傳奇、美式生活的沖擊之下,再國學派的觀眾也難免耳濡目染心向往之。
分賬片的市場占有率越來越高,美國明星來華宣傳越來越頻繁,中國地標和廣告多次出現于美國大片中,大熊貓甚至當上了主角。像[碟中諜Ⅲ] 阿湯哥到西塘跑酷、[戰艦] 選擇香港來搗毀,難道是替中國宣傳旅游嗎?凱奇大叔成了當之無愧的“批片王”、“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從2005年至今,以一年一部的速度完勝眾多大牌,好爛通吃老來剛。
隨著美方在分賬中從13%提高到25%,以及未來難以想象的增長空間,好萊塢大亨對美國政府的施壓還會繼續,并將直接反應在各種形式的國家交流之中。